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篆刻三字歌


杭州林乾良1981年作,沙孟海審改. 文分上、下篇

論璽印,東周始,秦漢盛,唐宋微。     印與字,須結合,胡亂凑,不成格。
秦以前,通稱璽,印與章,兩漢始。     遵舊文,不穿鑿,借通假,補所缺。
唐朱記,宋圖章,元稱押,明關防。     論章法,有兩端,先須定,格與篆。
古璽印,用封泥,若印色,六朝起。     後再把,各字安,須呼應,與挪讓。
戰國印,稱古璽,文難辨,質銅玉。     刻古璽,用大篆,兼古籀,鐘鼎文。
少勻整,多虛實,既奇肆,又古拙。     圓朱文,鐵線篆,用小篆,美兩全。
論秦印,昔多錯,非邊厚,文細朱。     察輕重,觀虛實,或均勻,或疏密。
應白文,加界格,體圓媚,小篆出。     字布置,合格式,筆韻味,也統一。
論漢印,多平直,摹印篆,帶隸意。     形圓潤,或方楞,線光潔,或毛皺。
鑄方整,鑿急就,多白文,制度有。     無規矩,難方圓,不深思,也不全。
漢武帝,太初始,配土德,多五字。     求跌宕,任天真,賽走馬,密容針。
新莽時,復古制,印精小,文整齊。     虛與實,能相生,有奇氣,古韻增。
自東漢,至魏晉,兼朱白,多套印。     求工整,排疊勻,朱與白,布從容。
文轉柔,或垂針,篆法差,趨下乘。     或離合,或屈伸,字舒展,勢縱橫。
唐宋後,重九疊,印較大,背款列。     筆繁者,損而簡,筆簡者,增而繁。
元印文,八思巴,上姓氏,下花押。     字增損,義不乖,求茂密,或寬暢。
古璽印,出匠制,作者誰,全不知。     若無邊,不成印,邊與字,須相稱。
文人刻,盛明季,文何昌,蘇梁繼。     陰陽會,相生理,字細粗,邊粗細。
更溯源,宋米芾,元吾趙,後王冕。     邊太重,可略殘,黏借邊,亦當諳。
唐朱印,宋圖章,元稱押,明關防。     如白文,無邊框,當逼邊,始可安。
衍流派,歙四家,程穆倩,汪胡巴。     論刀法,古最繁,初學者,感困難。
浙派宗,丁敬身,八大家,集西泠。     究其理,莫不外,徐與疾,提與按。
蔣奚黃,與二陳,錢叔蓋,趙之琛。     徐之意,走刀緩,宜細文,或圓轉。
皖與浙,兩大系,各揚鑣,不一體。     若論疾,刀急速,或冲刀,不拘束。
浙碎刀,鑿痕明,氣渾厚,韵蒼勁。     提則輕,宜精細,按則重,求雄奇。
鄧石如,稱大家,既剛健,又婀娜。     用碎刀,逐步切,刀不變,石轉移。
趙撝叔,新面目,合浙皖,熔今古。     印與石,大小若,求穩準,不能過。
吳昌碩,精石鼓,既蒼勁,又高古。     矜不修,可不必,然多修,筆意失。
齊白石,單刀出,勢雖雄,雜精粗。     生壽山,長西泠,業于醫,迷于印。
若莆田,與黔山,各一體,擅勝場。     爰編此,三字歌,供參考,共切磋。
叔孺趙,福庵王,細朱文,稱專長。
論篆刻,先文字,通六書,明八體。
習說文,研金石,秦石鼓,商周彝。
東周制,各國異,秦小篆,才統一。
漢印用,摹印體,圓變方,平正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